发展规划处、党委研究室、法治建设办公室

刘献君:院校研究规范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发布人: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17-09-15   动态浏览次数:653

 

【摘  要】我国院校研究由初步形成走向了规范发展。在院校研究规范发展中,要十分重视三个问题。紧紧抓住决策支持这一院校研究的核心职能,从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同类高校发展现状、本校发展状况出发,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提供决策备选方案。要为学生成长服务,在了解学生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学生成长规律,运用大数据、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努力创新院校研究机构模式。

【关键词】院校研究  规范发展  决策支持  学生成长  机构设置

【作者简介】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华学院院长

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年会及学术研讨会,提出了中国院校研究规范发展中需要处理的四个关系及发展走向:如何处理服务领导决策与服务学生成长的关系,提高决策支持的科学水平;如何处理数据分析与质性研究的关系,提高院校研究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如何处理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院校研究理论与方法;如何处理机构的行政性与研究的学术性的关系,使院校研究的组织由无序走向有序。在此基础上,近一年来,通过举办“中国院校研究的挑战与突破”学术研讨会(2016.12.8-9),“院校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举办2017.3.30),“中国高校院系设置与治理改革学术研讨会”(2017.5.24),中日院校研究系列研讨会(2017.5)等,进一步探讨中国院校研究的规范发展。通过反复研讨,我们认为,在中国院校研究的规范发展中,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院校研究要重点抓住三个问题。

一、紧紧抓住决策支持这一院校研究的核心职能

院校研究的基本特征是: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咨询研究、应用研究。“院校研究机构是大学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为大学决策提供实证性研究依据。”[1]为学校提供决策支持,是院校研究的核心职能。

决策体系一般包括决策系统、监督系统、执行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没有决策支持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决策体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者提供所需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关于为什么要重视决策支持,以及决策支持的内涵,已在《发展院校研究,建立大学决策支持系统》一文[2]中论述,本文重点谈谈院校研究怎样开展决策支持。根据我国院校研究工作者开展决策支持的实践,决策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要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学校决策要关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发达国家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早于我国,他们在探索中的创新,值得借鉴。例如,美国高等教育中,近十年在探索中提出了两个新概念:服务—学习、学习分析,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涉及方方面面,范围十分广泛,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探索学生学习内容,方式以及学习环境的改革中,拟建立“现代学习中心”。为此,院校研究所对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部分大学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发现:

20年来,随着计算机革命、互联网的发展,科技革命的深入,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学生的学习内容、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学习资料、学习条件、学习环境也必然发生改变,甚至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图书馆、教室,还需要相应的设施;另一方面,为实现学科交叉,必须打破以学科为单位组建院系的学习格局,建设多学科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研究的共享空间。互联网发展,需要相应的学习空间,如数字人文空间等。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不仅需要图书资料,而且需要广泛的信息、物质设备,因而“资料”的概念由“资源”取而代之。学习载体与环境突破了原有的边界,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基于以上认识,这些国家的大学都在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实践,如,美国的大学普通建立了“学生资源中心”,日本的大学普遍建立了“学生支援中心”,与此同时,开始改造教室、图书馆,建设其他相关设施,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根据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考察,院校研究所对华中科技大学现代学习中心的建设,提出了如下建议: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到为学生成长、发展;建成思维中心,鼓励学生仰望星空,勇于表达、交流;与自然“融为一体”,室外与室内一体,让学生感觉处于自然之中,增强中心的吸引力;各功能区有自己的特色,功能清晰,“进去以后,每个地方干什么用,一目了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现代化程度,如要有充足的电源,无线网络;提供各国学生相互交流的条件、场所,增强国际化程度,等等。这些建议得到了学校领导及负责现代学习中心设计的美国设计师的高度认同。

2.了解国家、地方发展战略及对学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战略管理的基本宗旨是利用外部机会以化解或回避威胁,它关注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学校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国外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校3/4左右的变化由外界因素引发。现在,面对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院校研究工作者要认真分析这些变革,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抓住机遇进行战略转移和变革,如何在变化中把握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如何从外在环境高度确立内部组织结构,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制定自己的政策、机制和措施。[3]在新的形式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双一流建设等等,给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需要院校研究工作者密切关注。

3.了解同类高校发展现状并进行同型比较与标杆参照。

标杆参照(benchmarking)是“从其他组织发现和学习好的实践经验的过程”。选择若干同类高校,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追踪研究,特别是选择好标杆学校进行参照,不仅为内部自查提供标准,也为战略定位诊断提供参考。

美国学者TrosaWilliams提出了标杆参照的“三分类法”。(1)标准参照。选择有共性特征、同领域中有竞争力的标杆院校进行标准化比较。(2)结果参照。将自身取得的成果与同型院校所取得的结果进行比较。(3)程序参照。对发展过程及管理过程进行同型院校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化纵向比较,寻求导致绩效差异的原因与证据。

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院校研究中心对新生的比较研究。笔者访问维多利亚大学院校研究中心时,他们每年有一项重要调查,即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研究,通过今年与往年新生的比较,本校新生与同类高校新生的比较,探讨本年度本校新生的特点,为校长领导教育教学,提供决策咨询。

学校院校研究工作者,要确定本校参照的同型高校、标杆高校,定期将各项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现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推进学校发展。

4.了解本校发展状况,特别是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学校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学校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工作没有做好,肯定有问题;工作做好了,同样有问题。”院校研究工作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H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院校研究工作者分析学校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文科、理科发展水平不高,没有高水平的文科和理科,难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因为“工程研究有多深,取决于你的数学研究有多深”;第二,缺少学术高峰,大师级学者少,因为只有拥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才能建成一流的学校;第三,对育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要关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深化个性化教育。这些意见,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

5.为学校领导提出的决策项目建立决策模型,提供备选方案。

这是决策支持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学校提出一个决策项目以后,要进行充分调研,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决策目标,制订决策模型,提供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学校科学决策需要决策支持。学校领导要认识决策支持,重视发挥院校研究在决策支持中的作用。院校研究工作者要主动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一手资料,为学校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教授指出,“继续强化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院校研究要服务于学生成长。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首先要探索如何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当前,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首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寻找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浙江某高校一位中层干部和笔者交流时说,他们学校很多同学天天打游戏,不学习。当美国同类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访时,他询问美国大学的学生学习情况,得到的答复是,学习都比较认真。这位中层干部感概,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几十年以后,我们拿什么去和美国竞争!他的话,给我极大震憾。教育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我们十分重视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确立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什么样的人。这里涉及到如何认识教育与办学、成人与成才、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老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创新与创业、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关系的问题。我们要从探索关系入手,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真正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学生个性化教育。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中的问题都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学校教育必须突出自我教育,个性化教育。过去,我们说教育要像农业,不能像工业,因为工业是批量生产。现在,工业也在变,柔性制造、个性化订制,逐步摆脱批量生产。但是,教育仍然没有变。重视个性化教育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成长服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院校研究出发,笔者认为,我们要深入调查,探索学生成长规律,以指导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大数据时代,要运用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推进个性化教育。

1.深入调查,探索学生成长规律。

每一所大学,由于其发展的历史、传统不同,学科专业结构不同,学生进校时的状态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不同,因而每一所大学学生成长发展的状态不同,其成长规律亦有差别。院校研究工作者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学生成长规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探索学生成长规律,文华学院学校领导和院校研究所及有关部门,从2016年起,每年访谈150名毕业生,从他们四年成长、发展中,了解学校存在的问题及有关教育教学经验。将发现的主要问题归纳,提交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加以解决。将发现的教育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生成长规律。

2016届一位学生谈到:“学校个性化教育起点是尊重学生,终点是学生尊重。”引起了学校的极大重视,随即在全校开展“理解尊重,践行尊重”的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从与2017150名毕业生交谈中,总结了四条学生成长中带规律性的内容:在迷茫中探寻目标;在比较中认识优势;在交往实践中提升品质;在规划中实现自我。

在迷茫中探寻目标。进入大学,都会遇到目标失落与确立、自我冲突与认同、理论困惑与选择、学习依赖与主动等诸多矛盾,加之高考失落,情绪消沉,不少同学处于迷茫之中。但是,通过个性化教育,多数同学走出了迷茫,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目标就是方向,就是动力,就是走出迷茫的开始。例如,经管学部王曼凌同学,入校时,处在比较茫然的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大一,因加入了校团委组织部,认识了一位学长,在他的影响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目标和规划。经过努力,取得了成功,获得了五四青年标兵、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以本专业综合成绩第一考上了华中科大研究生。

在比较中认识优势。每个同学都有自已的兴趣爱好、优势潜能。在潜能导师指导下,通过班会、团会、社团等多种形式,在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多数同学认可了自己的专业,坚定了目标、方向,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部分同学成功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例如,机械专业一位学生,梦想是绘图,找到造型设计这一目标,考取了华中科大工业设计研究生。建筑学专业一学生,具有演讲的优势,不断的努力,应聘上海体育新闻公司,目标是成为一流的体育运动解说员。土木工程专业一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转攻新闻,考取华侨大学研究生。一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擅长辩证思维,考取哲学专业研究生。一位电子与信息专业学生,对服装感兴趣,考取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研究生。

在交往实践中提升品质。实践是知识转化为素质的中介。大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场所,大家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认识自我,提升品质。正如同学们所说“人是灵活的,能告诉你方方面面的事情;书是死板的,能了解更多深层次的认知。” “只有出去参加活动,多与别人交流,才能产生思想火花。”“你不交流,永远都是自己那点东西。”“身边的同学就像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经常反思自己。”“大学=学习+经历。”这些感悟,都十分深刻。通信工程专业余均哲同学,2014年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有机会接触并与一些教育大家交流,从而改变了她对教育的认识,认识到教育的崇高,从而对教育研究产生兴趣,经过努力,考取了华中科大教育学的研究生。

在规划中实现自我。一位同学回顾大学四年时说:“大学一定要做好规划,规划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规划,就像船在海面上航行,没有方向,随波逐流。”在个性化教育中,学校强调“一人一规划”,规划受到普通重视。同学们在规划中实现自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何若梅同学,规划现在,努力刻苦学习,取得了优良成绩;规划未来,献身祖国,当西藏阿里专招工作开始时,她毅然报名应聘。在学习期间,她为白血病患者无偿捐献血小板,因此被授予“湖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这次调查,给学校教育以极大启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努力抓住目标、潜能、交往、规划等几个关键因素,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运用大数据,推进个性化教育。

院校研究是通过数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决策提供支持。

大数据为院校研究的开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通过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特别是个性化教育的开展。

以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我们可以了解学生总体的学习状况,发展趋势,主要问题;通过考试、测验,可以了解学生学业成绩、知识掌握的程度等。但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行学习预测分析、行为分析和学业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知识模型、学习兴趣、学业状况、思维方式、潜在问题、学习结果,并预测学习未来可能。这有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运用大数据,推进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建立数据平台。过去,我们强调分析数据库的建立,现在,更要重视业务数据库,将业务数据库中的数据整合到完整的数据平台,平台中的数据之间能自由对话、自由链接,建立数据云库。业务数据库的数据来源主要是教学系统,图书馆系统,校园一卡通,手机网络系统,评估数据,学生调查数据等。与此同时还要运用教学管理系统(LMS),并引导教师、学生进入这一系统,从而产生更多的有价值的数据。

运用大数据,推进个性化教育,在数据采集基础上,还要有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可视化,学习干预等一系列过程,十分复杂。这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院校研究工作者下大力气,认真探讨。

为学生成长服务,除教育教学以外,还涉及到招生、就业,财政资助,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予以关注。

三、 创新院校研究机构模式

院校研究的开展,需要强有力的研究机构。2015年起,华中科技大学院校研究发展中心,对我国高校高等教育(院校研究)机构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机构设置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少数学校设置了院校研究机构,将发展规划等任务纳入其中;多数学校发展规划处与高教所分设;部分学校设置了发展规划处,没有高教研究所;127所高校将发展规划处与高教所合并,两块牌子,一套人人马,分工合作。总体来看,我国高校院校研究机构分散,薄弱,难以承担院校研究的任务。

20175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组织部分院校研究工作者赴日本,到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筑波大学、东北大学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参加中日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这次调研,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关于院校研究机构方面的启示有两点:一是日本政府十分重视院校研究机构的建立,文部省将院校研究机构和开展院校研究的状况与给学校的拨款相联系。究其原因,他们认为,日本高校教育存在大量问题,需要研究。例如,世界TOP10%的科技论文,2002-2004年年平均数,日本为5750篇,占世界份额7.2,世界排名第3,中国为3720篇,份额为4.6,世界排名第82012-2014年,TOP10%的科技论文,日本为6524篇,份额为5.0,世界排名第10,中国为22817篇,份额为17.4,世界排名第2。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需要重视院校研究。二是日本东北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设置,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设置三级院校研究机构,将全校的有关研究机构力量协调、整合。具体设置情况是:院校研究办公室,室长兼任校长特别助理,专职研究人员3人;院校研究运营小组,由院校研究办公室室长牵头,相关机构,如教学评价中心、研究推进本部等参加,定期研究、协调院校研究的有关问题;院校研究运营协调会,由常务副校长牵头,主要决定学校院校研究的方针。日本政府重视院校研究机构及日本东北大学在院校研究机构设置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我国院校研究机构的设置,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开展院校研究的需要,探索多种模式。根据十多年来的实践,以下三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1.院校研究所、院校研究中心模式。

建立院校研究,配备专职研究人员。建立院校研究中心,以院校研究所为核心,吸收其他相关人员参加。院校研究所为实体,中心为虚体。华中科技大学已采取这种模式,院校研究所有7名专职研究人员,院校研究发展中心则吸取教科院及全校相关人员参加。

2.高教所与发展规划处合并模式。

据调查,全国已有127所大学运用这种模式,而且这种模式还在不断增加。这种模式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有利于将学术与行政紧密结合,有效地为学校决策提供支持。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采用这种模式,收到了好的效果。

3.院校所、委员会模式。

有学者指出:“充分发挥院校研究机构独特的整合功能和专业优势,把整个学校建成一个‘大院校研究机构’。”[4]进入信息时代,决策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方人士参与院校研究。学校建立院校研究所(中心),形成院校研究的骨干力量。建立相应的委员会,由校长牵头,领导和协调全校院校研究工作。文华学院采用建立院校研究所和院校研究基地的方式,开展院校研究。院校研究所配备专职研究人员,院校研究基地由校长兼任主任,整合有关方面研究力量。有学者到文华学院考察后,发出感慨:“文华学院全校人员都在参与院校研究。”

院校研究机构如何设置,采用何种模式,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创造。


参考文献:

[1] 常桐善,中国院校研究人员组织智能之调查研究,高校教育管理,2017.2:17

[2] 刘献君,发展院校研究,建立高校决策支持系统,大学教育科学,2017.110

[3] 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人民出版社,2008.1:20

[4] 王靖,深入开展院校研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际学术会议综述,高等教育研究,2016.8109


版权所有:湖北经济学院 鄂ICP备05003310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洋桥湖大道8号 邮编 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