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党委研究室、法治建设办公室

《湖北经济学院“二定一发展”规划》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6-08-13   动态浏览次数:846

 

    湖北经济学院于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5月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正式成立,由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是一所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的普通本科院校。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全院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和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投身于新校的建设和发展大业。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政府关于组建湖北经济学院的通知精神,科学确定办学规模,制定学科与校园建设规划,确立学院发展目标,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形成良好育人环境,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二定一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意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现状

一、现有学生规模目前(截止2002年10月30日,下同),我院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12139人,其中本科4058人,专科8081人。成人教育学生10327人(其中,住校成人教育学生363人)。

二、学科、专业现状学校现设12个本科专业(其中6个试办专业),32个专科专业。涉及经济、管理、法学、文学、工学、理学6个一级学科门类,12个二级学科。

三、教师队伍现状

(一)教职工队伍整体情况

    学校目前在职教职工总数1006人,其中专任教师486人,占48%;管理人员319人,占32%;教学辅助及专业技术人员109人,占11%;后勤人员90人,占9%。

(二)师资队伍情况

1.职称结构教师中教授21人,占4.3 %;副教授212人,占43.6%;正副教授合计233人,占教师总数的47.9%。2.学历结构博士7人,占1.4%;硕士169人,占34.7%;博士、硕士研究生合计176人,占教师总数的36.1%。在读博士20人,占4.1%;在读硕士81人,占16.7%;在读博士、硕士合计101人,占教师总数的20.8%。

四、现有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校园占地面积357.7亩,校舍建筑面积240247.8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97223.61平方米,学生宿舍(公寓)64044.37平方米;固定资产29468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49.08万元;图书文献67.08万册。

五、科学研究

    199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53项,其中省(部)级25项,累计经费29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33部。目前,在研科研课题60余项,经费130余万元。

六、当前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学校新近组建,处于初创阶段,办学基础相对薄弱,与我省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及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科建设方面: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两个一级学科门类,学科单一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专业建设和发展;专业设置受限,本科专业点较少,既限制了招生规模,又易造成个别专业招生规模过大,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二)教师队伍方面:师资力量的优势过于集中在经济、管理两个学科门类,少数学科,特别是一些新兴学科师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师资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正高职称教师偏少,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数量不足。

(三)校园建设方面:现有校园总面积不足400亩,且分布在相距较远的3个校区。这种分散办学的局面,不利于学科综合优势的形成和发挥,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不利于日常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四)经费投入方面:学校目前自身“造血”功能有限,办学基础条件与事业发展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部分 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学校建设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湖北,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发展规模与目标定位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要求,特别是必须适应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校的发展规模和目标定位必须与此相适应,办学规模必须有较快发展。为此,学校规划办学规模的增速为:2003—2005年,年均增长8%;2006—2010年,年均增长6%。2005年和2010年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分别达到15000人和20000人。我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保持适度的专科教育,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根据社会需求适当调整成人教育规模,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走“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之路。到2005年,初步形成多科性大学的学科布局;2010年前后,形成较为完善的多科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建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法学、文学、工学、理学等学科门类,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

具体发展规划如下表:

      

 教育类别   近期规模(2005年) 远期规模(2010年)
 普通本/专科生 11000/4000      17000/3000
 研 究 生      50     500
 合 计      15050    20500
                                                                                                                                   

三、学科专业建设

(一)学科专业建设的原则1.总体规划,优化组合原则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既要立足现实,保持原有学科专业的优势,又要着眼未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学院今后发展的需要。大力拓展本科专业,优化调整专科专业,同时,更新、改造老专业,积极培育新的交叉、复合型专业。2.科学定位,重点发展原则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应重点发展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基础文科与应用文科以发展应用文科为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学科,以发展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充分体现专业基础扎实、创新与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3.宽专业、多方向原则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既要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注重学科的融合、交叉、渗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必须拓宽专业面,走大专业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道路,对师资力量、在校学生相对集中的专业,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

(二)学科专业调整与建设根据学校建设进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整合校内资源,优化学科与专业体系,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第一步,2003年完成学科专业的合并重组,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第二步,经过3年的调整与建设,到2005年,力争新增旅游管理、审计学、保险学、法学、英语、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本科专业10—15个,初步形成多科性院校的学科专业布局,适应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在加速提高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全力争取一次性通过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第三步,再经过5年建设,到2010年,以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为主干形成若干具有一定竞争力和优势的特色专业,新增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政学、管理科学、工程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使本科专业达到35个左右,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满足多科性大学的发展要求。

(三)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按照学科专业建设的原则与阶段性目标,学校优先发展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在办好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传统优势学科和省部级重点专业的同时,积极扶持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广告学、物流管理等新兴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发展。到2005年,使省级重点学科和专业数达到6个以上;到2010年,新建10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与专业,力争有3—5个学科专业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同时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到2005年,建成15门省级优质课程,40门校级优质课程;到2010年,再建成15门省级优质课程,40门校级优质课程。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实行教学与科研并举,特别是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领域,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水平的学术骨干队伍,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科学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着重于应用研究。到2005年,年科研经费力争达到800万元;到2010年达到2000万元。

具体建设目标见下表:

     

 年份项目

 2002年

 2005年 

 2010年

 本/专科生规模(人) 4000/8000  11000/4000  17000/3000
 本/专科专业(个) 12/32 25/26  35/18
 重点专业(个) 4    6个以上  16个以上
 重点课程(门) 6    15    30
 年科研经费(万元) 130  800   2000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一)师资规模到2005年,我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将达到15000人以上,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适应办学规模的需要,专任教师达到650人以上,当量生师比为20:1;考虑到教师的自然减员和合理流动,每年约需新增专任教师80人左右。2005年后,每年约需新增专任教师80人左右,到2010年专任教师队伍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0人,当量生师比为18:1。

(二)师资队伍结构1.学历结构到2005年,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0%左右;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0人以上。到2010年,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80%左右;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90%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应达到100人以上,占教师总数的10%左右,重点专业有3—5名博士,一般专业有2—3名博士。2.职称结构我校现有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比例为0.4:2.9:3.6:3.1。到2010年,我校专任教师的这一比例应达到1:4:3:2。按此比例计算,从2003年起,我校每年需引进或晋升教授10人以上,副教授40人以上,讲师20人以上。3.学术梯队到2005年,要形成一支20名左右、在国内同类院校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聘教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队伍,围绕他们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专业;重点培养50名左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使他们成为各学科专业的学术中坚,创建具有我校特色和一定竞争实力的学科专业群;培养1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教师,使他们成为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的生力军。到2010年,特聘教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力争达到40人,重点培养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分别达到100人和150人左右。

(三)师资培训按照有计划、有重点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师资培训。以在职为主,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院系和教师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基础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与高层次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具体目标见下表:年份项目 2002年 2005年 2010年专任教师人数 486 650 1000教授 21 50 100副教授 142 240 400博士 7 30 100硕士 169 330 700省级学科带头人 13 20 40中青年学术骨干 30 50 100优秀青年教师 60 100 150

五、新校区校园建设规划

(一)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校区校园规划以学校事业发展规模为基础,本着“统一规划,规范达标;分步建设,滚动发展;分期实施,逐步到位;保护环境,预留空间”的原则,体现“绿色·人文”理念,达到规划科学,功能实用,设计超前,富有时代特征和教育特色的标准。

(二)新校区选址及校园建设的基本思路1.在武汉市江夏藏龙岛科技园区征地2183亩,建设学校新校区。该地段地处城市近郊,位于武汉市东湖科技城以南汤逊湖畔,与武黄高速公路出口和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互通口相连,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离适中。2.根据学校的财力和融资能力,总体规划,分步建设,依次投入使用。动态负债3—5亿元资金,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新校区整体建设。3.在新校区建设期间,充分挖掘老校区的办学潜力,满足现有教学需要,并选择适当时机对部分老校区进行资产置换。

(三)新校区建设目标、内容及实施计划

1.建设目标新校区建设本着“低楼层、高品位、重生态,经济实用,朴实典雅”的总体设想,面向新世纪,建成一所能容纳20000名学生规模、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式学校。

2.建设内容按《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的有关规定,依照武汉地区房屋建筑物基本造价标准初步估算,新校区建设用地145.5万平方米(2183亩),建筑总面积约44.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8.5万平方米,后勤生活用房26万平方米。静态投资约8.0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含征地)2.38亿元,校舍建设4.45亿元,体育运动设施0.3亿元,其他项目0.9亿元。

3.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新校区建设总体分2期进行,第一期为集中建设期,时间约为2年,第二期为后续建设期,时间约为3年。根据资金筹措的实际情况,至2004年末,将基本完成第一期约2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的建设任务,同时完成整个新校区的市政、管网、水电、通讯、校大门及围墙等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2004年9月,入住学生10000人。第一期建设完工后,将根据学校的资金筹措能力、债务承受能力,以及老校区置换的具体情况,确定第二期建设时间与周期。争取到2007年末建成可容纳在校学生20000人规模的校园。

    新校区建设项目分以下三个阶段:(1)初始化阶段(2002年末至2003年上半年,筹建、征地阶段)。完成征地、建设规划、总体设计、五通一平、部分道路与部分管道线网施工。本阶段约需静态资金1.5亿元。(2)第一期工程建设阶段(2003年至2004年末,项目建设的集中期、高峰期)。基本完成可供10000余学生使用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运动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同时完成供20000余学生使用的图书馆、办公楼、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市政、管网、水电、通讯、校园网等一系列基础工程。本阶段约需静态资金5亿元左右。(3)第二期工程建设及配套完善阶段(2005年至2007年)。完成第二期教学设施、学生生活设施以及其他房屋建筑物、支线道路、绿化环境工程,完善各项相关配套设施,从而满足学校在2008年达到在校生20000人规模的需要。本阶段约需静态资金2亿元左右。

4.建设资金筹措 新校区共需建设资金约8.03亿元左右。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 (1)上级拨款。一是湖北经济学院组建报批时,省人民政府承诺的“1000亩土地划拨”、“6000万元资金”投入;二是湖北经济学院正常的基建资金拨款;三是争取中央财政的共建专项更多的拨款,原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系2000年从中央下划到地方并由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院校,财政部每年对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计划安排有共建专项资金;四是争取省人民政府、省财政厅、省教育厅额外的专项资金拨款;五是争取中央财政对高校投入的国债资金。 (2)学院自筹。学校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学效益。如:利用“专升本”形式的本科教育并逐年增加招生指标;办好“二级学院”;逐年适当扩大招生规模等,最大限度筹措办学资金。同时,压缩一切非紧迫性开支,所有的支出预算,均以新校区建设为中心。学校根据财力,预计每年将安排3000—5000万资金,建设新校区。随着一期工程建设完工投入使用,自筹资金能力将会不断增强,将逐年增加自筹资金的投入。 (3)资产置换。拟将部分老校区资产进行置换,所筹资金用于新校区建设。 (4)银行贷款。新校区建设投资较大,由于资产置换在时间上有较大的局限性,上级拨款也只能逐年到位,因此,大量的建设周转资金要靠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有三种形式:其一,常规的商业银行贷款;其二,政府贴息的银行贷款;其三,世界银行及国际金融机构无息(或低息)贷款。(5)组建后勤服务中心,承揽学生公寓的筹资与建设。通过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后勤服务中心,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并由其自主筹资,承揽学生公寓项目的建设,负责学生公寓的经营管理,享受其经营收益权。

第三部分 实现规划的措施

一、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科学统筹

    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自身的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学科优势,明确办学目标,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按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工作思路,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加大基本建设力度。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观念,大力提倡以人为本、民主办学的思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论证、系统筹划,适时调整,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一)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学校要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实行校、院(直属系)、系三级建制两级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院(直属系)的积极性,扩大院(直属系)的自主权,做到责、权、利相结合,管理重心下移,增强学校活力。

(二)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干部管理体系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实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领导班子与干部的考核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一套干部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实行全员编制的宏观控制和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定员的全员聘用制;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竞争有序、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新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规范职工培训,不断提高教职工自身素质。

(四)改革分配制度在定编、定岗、定责、定员的基础上,实行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加大教学科研拔尖人才的奖励力度。根据学校年度目标任务实行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制,扩大院(直属系)在分配制度上的自主权,发挥分配制度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中的作用。努力增收节支,进一步改善教职员工生活条件和生活待遇。

(五)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按新校区、新后勤、新机制,施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组建后勤集团,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新路,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规模经营和竞争有序的后勤服务新体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一)做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以“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为契机,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的优秀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学习。切实落实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团结一批骨干力量,发挥团队效应,带动学科发展和层次提升。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学校从2003年起连续3年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施行高职称教师合约制,采取协议方式,明确高职称教师在聘期内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任务、责任和权益,促进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

(三)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扩充骨干教师队伍后备力量。从2003年起,每隔1年遴选10名45岁以下、10名35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给予连续5年的科研专项资助;每年选派1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行研修。

(四)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在分配、住房等方面实行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到2005年,专任教师达到650人以上;在此基础上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到2010年,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总体达到较高水平、总数为1000人以上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学科专业建设措施

(一)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重点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大力扶持特色专业,积极拓展新兴专业。明确学科的主攻方向,搞好学科力量配置和学院整体学科发展的布局。

(二)探索学科建设新途径通过有计划地组织集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研究与产业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多学科参与的科学研究工程和学科建设工程,以优势学科带头,基础学科与相关学科支持的形式,形成支撑多个学科或学科方向共同发展的基础。

(三)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加强对基础课程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努力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对基础课程和基础理论的需要,引进和开发公共课的CAI课件,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所有公共课的CAI课件的制作;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目标;健全课程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四)加强教学设施建设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加快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和更新;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围绕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建立若干现代化的校内仿真模拟实验室和一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此外,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五、大力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

    按照“建设与应用并重”的原则,2003年基本建成较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建成1~2个远程教育中心,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开展网上教学和远程教学;建成学校主要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网络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建设,降低办学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务效率。

六、加强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和各民主党派的作用,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民主办学。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舆论引导,重视对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教育,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各项业务工作的保证作用,加强宣传、统战工作。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培养教育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在优秀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的步伐,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

 

版权所有:湖北经济学院 鄂ICP备05003310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洋桥湖大道8号 邮编 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