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党委研究室、法治建设办公室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并非名牌大学专利
发布人: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17-04-11   动态浏览次数:745

  

翻开近几年的《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和《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等材料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武汉科技大学可以算得上一个“熟面孔”。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近5年,该校学者有30余篇论文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这标志着该校材料学科进入了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也向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世界一流学科不是名牌大学的专利。”

做强特色学科,建设一流科研平台

“是像国内许多高校一样频繁地上马一些‘时髦专业’,还是继续死守冶金、材料学科特色?”几年前,冶金行业普遍亏损,冶金行业特色鲜明的武汉科技大学科研经费锐减,再加上办学经费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全校上下对学校发展方向莫衷一是。

“没有特色,专业发展可能走向同质化。而冶金作为国家航天、军工、建筑等行业的支柱,对于国家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校党委书记孔建益说。

经过反复论证,学校上下最终达成共识:“作为地方高校,只有发展特色学科、做强特色学科,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耐火材料与冶金实验室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这是武汉科技大学确定坚守冶金、材料学科特色办学思路后锁定的第一个目标。

实验室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从何处来?彼时的武汉科技大学,因建设新校区,办学经费异常紧张。于是,该校采取“向外部争取、向特色倾斜”的方式,一方面从国家相关部委和省里每年争取上千万元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从多年的合作伙伴武钢集团那里争取到每年数百万元的合作经费、改变过去学科建设“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每年拿出上千万元支持实验室建设。

2013年底,耐火材料与冶金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使武汉科技大学成为全国地方高校中为数不多、湖北省第一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省属高校。

如今,耐火材料与冶金实验室设备总价值已超过70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有专家来校参观后感慨地说:“没想到一所地方院校的实验室设备这么齐全,这么先进。”

打破专业壁垒,让学科之间“联姻”

有了专业领域一流的科研平台,武汉科技大学便有了引人引智、频频向国内外一流学者“抛绣球”的底气。

“搭建一个好的研究平台,让研究者能在一个有实验条件的地方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这就是对一个学者最大的尊重。”2011年,在日本从事纳米材料研究的张海军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加盟武汉科技大学。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配套及时的科研资助,让张海军如鱼得水。他带着团队4年内申请到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材料领域多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

过去5年,耐火材料与冶金实验室吸引了拥有国家“千人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等头衔的10多位优秀学者加盟。他们不仅成了该实验室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还牵头组建了多个一流的科技创新团队。

在吸引一流学者加盟的同时,武汉科技大学也在主动向外“联姻”。从事钢铁先进材料研究的吴开明,把目光投向钢铁材料领域全球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近几年,他们以共同研究的方式,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俄罗斯中央黑色冶金研究院等科研团队“牵手”,开展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和科技攻关。近5年,吴开明带领的团队成功申请国家级、省级项目17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打破“近亲繁殖”,引导学科之间“自由恋爱”,是武汉科技大学推动老学科获得新增长点的秘诀。去年,该校成功组建了6个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为了扶持其发展,专门给每个团队准备了50万元的“嫁妆”。

没有“媒婆”,张海军便主动“联姻”理学院和化工学院两个研究团队,并与之组成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舰队”。仅一年时间,张海军所在的“联合舰队”就确定了10多个交叉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越深入,就越需要相关学科的支撑。”张海军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用一流平台和特色研究,通过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搭建了一座贯通国内外、校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立交桥’,这不仅使武科大保持了耐火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等方面的传统优势,而且还开拓了纳米催化材料、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材料领域新的研究方向。”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倪红卫自豪地说。

摆创新绩效“擂台赛”,特色学科有了强劲“心脏”

2014年和2015年,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向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科技进步奖以及新获得专利的学者发放了150万元定向“红包”。

这是武汉科技大学为传统特色学科量身定制的一系列“特区政策”中的一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制定奖励政策和绩效考核标准。

张海军和吴开明是获得定向“红包”的“大户”。“其实,奖励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这项奖励政策能让研究者们获得尊严感,能激励大家做高水平研究、发高水平论文、出高水平成果。”张海军说。

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奖励政策,使特色学科发展有了强劲的“心脏”。该校材料与冶金学院大力试行学院层面的绩效改革,既为高水平成果发放“红包”,又将年终考核、职称晋升从过去的“以量称重”变成现在的“以质取胜”。

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顾华志解释,此次绩效改革一方面是要鼓励教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痛点”,“立地”做研究,让研究成果“点石成金”;另一方面是要鼓励教授们“赶时髦”,紧跟国际研究前沿,“顶天”做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并逐步超越,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5年,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冶金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23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项,每年有数十位教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该校材料学科的学者还和全球知名专家一起建立和制定国际耐火材料性能指标、新产品检测标准。

“深挖传统特色学科这口‘井’,并把自身的传统特色优势发挥到极致,可能就是地方高校建设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突破口。”倪红卫表示。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柯进)

  


版权所有:湖北经济学院 鄂ICP备05003310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洋桥湖大道8号 邮编 430205